昭蘇縣公安局“三為民”工作法構建和諧警民關系
黨史學習教育工作開展以來,昭蘇縣公安局堅持學史力行,切實開展好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,采取“三心”工作法,緊盯老百姓的意愿訴求和實際困難,進一步密切警民關系,持續提升轄區廣大群眾安全感、獲得感和滿意度。
一、熱心訪民情。一是深入開展溝通交流。堅持將收集民情民意作為立足點,組織全警深入基層、深入群眾廣泛聽取社情民意,與轄區群眾進行深入溝通交流,誠心實意地收集群眾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,最大程度拉近警民距離。二是廣泛組織警民座談。結合“黨史學習教育”,利用召開群眾座談會,聽取對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的意見建議,并逐項梳理列出問題清單,逐項進行整改,并將整改情況及時公布,接受社會各界廣泛監督。三是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。為全面掌握群眾對轄區警務工作的客觀評價,切實找準影響群眾安全感、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和瓶頸難題,組織各警務站成立“調查小分隊”深入轄區大小商鋪,結合日常民輔警執法規范、接處警效率、服務態度、警民關系、廉潔守紀等方面向轄區群眾、個體工商戶進行問卷調查。
二、暖心解民憂。一是靠前優化服務。在行政服務大廳開設戶政“全城通辦”,轄區群眾可以自由選擇在戶籍所在地或者縣行政服務中心辦理戶籍、身份證業務,同時,針對鄉鎮居住偏遠分散,大多數牧民為方便子女讀書在縣城購房的情況,昭蘇縣公安局積極將戶籍業務和身份證業務,合并到縣行政服務中心合署辦公,切實為牧民群眾提供方便。同時,針對部分年老體弱的孤寡老人、殘疾人辦理證件不便的實際,采取上門辦證、送證上門等服務措施,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。二是靠前化解矛盾糾紛。針對轄區牧民居住分散、地處偏遠、交通不便等情況,組織人員結合當地實際,從“坐堂斷案”變成“流動調解室”,依托社區警務室深入基層,延伸摸排、處置、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服務觸角,把法制宣傳和糾紛調解服務搬到牧民家門口,通過現場登記、了解案情、制作筆錄、口頭調解、簽訂協議書等,充分發揮源頭化解的有效作用,切實把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、化解在當地,最大程度上為牧民排憂解難。實現讓當事人“零”跑路,切實做到“調解員在眼前、調解室在家門口”。三是分流下派送證上門。針對群眾撿拾交到便民警務站的身份證無人認領,統一集中,按照地址重行進行歸類整理,并指派“為民服務小分隊”派送至群眾家中,將便民服務真正“做到家”,切實提升轄區群眾滿意度,贏得了群眾高度贊譽。
三、用心保民生。一是開展“柔性執法”。交警大隊針對因法制意識不強的駕駛人和群眾,本著打擊處罰不是最終目的,教育引導才是治本之策的理念,針對24項不予處罰和對違反禁令標志等常見違法行為,通過現場批評教育、“交管12123”APP發送溫馨提示短信、“交通協管員”等方式代替罰款、計分。二是嚴厲整治安全隱患。組織警力深入企業、工地、學校開展安全檢查,對轄區出租房屋流動人口進行拉網式排查,對出租房屋安全隱患進行排查整改,確保流動人口登記不漏一人,隱患整改不漏一處,加大對涉爆、涉危單位進行過篩式安全檢查,嚴加監管寄遞企業,嚴防管制刀具、槍支彈藥等危險物品通過物流寄遞流入社會,為構建和諧穩定社會大局貢獻力量。
關聯稿件: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